宫颈癌康复期:日常场景里的误区化解指南
文章摘要
讲师:刘彭坤,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
厨房的小纠结:别让 “补汤” 伤了肠胃
讲师:刘彭坤,亳州市人民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
周末的清晨,我站在厨房看着案板上的鸡肉,纠结要不要炖锅鸡汤。之前听人说 “术后要多喝汤才恢复得快”,可上次喝了鸡汤后腹胀的难受劲儿,我到现在还记得。后来才慢慢明白,康复期的饮食,不是 “贵的就是好的”,适合自己才最重要。
刚开始总觉得不喝鸡汤就没营养,女儿也天天早起帮我炖,加了不少补品,结果汤越浓,我胃里越不舒服。直到复查时医生说:“你这肠胃还没恢复好,浓油赤酱的汤消化不了,先从清淡的粥开始吧。” 我才试着熬小米粥,提前把小米泡软,用砂锅慢熬,等米粒开花、粥水浓稠,再撒点切碎的青菜叶,入口温温的,胃里特别舒服。
现在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饮食节奏:早上喝碗小米粥配蒸蛋羹,上午饿了就吃块蒸苹果,中午用软米饭搭配清蒸鱼泥和碎青菜,晚上再喝碗蔬菜粥。不用强迫自己吃补品,也不用纠结 “没营养”,身体舒服了,气色反而越来越好。原来康复期的饮食,简单、软烂、合口味,就是最好的滋养。
小区的散步路:别让 “急走” 累了身体
下午的阳光正好,我换好鞋子准备去小区散步。想起上次硬撑着快走,结果第二天腿酸得下不了床,我就提醒自己:“慢慢来,别着急。” 康复期的运动,不是 “走得越快、越久越好”,跟着身体的节奏来,才能慢慢找回活力。
刚能下床的时候,我连站着都觉得腿软,女儿扶着我,我紧紧抓着她的手,生怕摔倒。那天我只站了 1 分钟,就已经满头大汗。后来每天练习站立,从 1 分钟到 5 分钟,再到能扶着墙慢慢走几步,我用了半个月时间。现在能在小区里散步了,我也不追求速度,走累了就坐在长椅上歇会儿,看看路边的花草,听听邻居聊天,反而觉得轻松又惬意。
有时候遇到一起康复的阿姨,她会跟我分享运动心得:“咱们这个阶段,运动就是为了活动活动筋骨,别跟年轻人比。” 我觉得特别有道理,现在每天散步 15 分钟,偶尔做些简单的拉伸,身体慢慢有了力气,心情也越来越开朗。原来康复期的运动,不着急、不勉强,才能走得稳、走得远。
书桌前的随访本:别让 “偷懒” 误了复查
晚上整理书桌时,我翻出了我的随访记录本,上面记着每次复查的时间和医生的叮嘱。想起上次差点因为 “觉得没不舒服” 就偷懒不去随访,我就庆幸自己最后还是去了 —— 医生说有些问题早期没症状,靠感觉根本发现不了,按时随访才能放心。
第一次随访时,我特别紧张,不知道该跟医生说些什么,结果医生问起我的饮食、睡眠,我都答不上来。回来后我就准备了这个记录本,每天花几分钟记下自己的情况:“今天喝了小米粥,没腹胀”“下午散步 10 分钟,有点累”“晚上睡得不错”。现在每次随访前,我都会认真整理记录本,把想问的问题写在旁边,比如 “最近偶尔腰酸,是不是久坐的原因”。
到了医院,我把记录本递给医生,医生看着记录,很快就了解了我的恢复情况,还耐心解答了我的疑问。随访结束后,我会把医生的新建议记在本子上,看着本子上越来越多的记录,我知道自己在一点点变好。原来康复期的随访,不是 “麻烦事”,而是给健康上的 “安心保险”,可不能偷懒。
窗边的情绪角:别让 “焦虑” 困住自己
我在卧室朝南的窗边放了一张浅木色小桌子,桌面铺着一块带着小碎花的桌布,桌角摆着一盏暖黄色的小台灯,旁边整齐叠放着我的情绪日记本和一整套水彩画笔 —— 这就是我的 “情绪角”,也是康复期里治愈我焦虑的 “秘密基地”。刚结束放疗那会儿,我总忍不住盯着病历本上的文字发呆,夜里一闭眼就担心病情会突然复发,常常睁着眼睛到天快亮,白天则昏昏沉沉地蜷在沙发上,连吃饭都没力气,后来偶然在这里写写画画,才慢慢从焦虑的泥沼里走了出来。
一开始我只是在日记本上随便写写,笔尖划过纸页时,把心里那些不敢跟家人说的担心全都记了下来:“今天翻了翻之前的检查报告,有点担心下周的复查结果”“看到妈妈偷偷算医药费的样子,觉得自己是家人的负担”“早上起来没力气,会不会是身体又出问题了”。字迹歪歪扭扭,甚至有些页面还沾着没干的泪痕,可写着写着,那些堵在心里的焦虑好像顺着笔尖流走了一些,胸口也不再那么发闷。后来妈妈看出我写日记时情绪会放松些,就特意带我去文具店挑了画笔和画纸,笑着说 “你以前不是喜欢涂涂画画吗?试试把心情画出来”。从那以后,我每天都会在桌边坐一会儿,蘸取颜料时,看着不同颜色在调色盘里慢慢融合;勾勒线条时,专注于笔尖下花朵的轮廓,脑子里那些杂乱的担心渐渐被抛开,只沉浸在画纸和色彩营造的小世界里。
现在每天傍晚,我都会雷打不动地在 “情绪角” 待上半小时,有时候把当天的心情写成日记,比如 “今天去楼下散了步,看到楼下的月季开了”;有时候画一幅小画,可能是窗边飞过的小鸟,也可能是妈妈买的新鲜草莓;实在没力气时,就打开小台灯,静静地坐着发呆,看夕阳把云朵染成温柔的橘色。偶尔把刚画好的作品拍照发给朋友,她们总会秒回 “这幅画的颜色好治愈”“你也太厉害了吧”,那些带着暖意的夸奖让我心里甜甜的,特别有成就感。原来康复期的坏情绪,从来不是 “忍忍就会消失” 的,就像桌上的画笔能调出明亮的色彩,找到适合自己的释放方式,才能让压抑的心情慢慢舒展,身体也跟着在温暖的情绪里恢复得更快。
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,齐鲁制药公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