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健康,关注健康养生网 -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

首页 国内健康 胃癌筛查:哪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?

胃癌筛查:哪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?

2025-09-12 16:48:25
阅读量:1600
健康养生网

文章摘要

讲师:杜剑平,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

 

讲师:杜剑平,安徽省立医院肿瘤科副主任医师

在癌症的威胁中,胃癌像一位潜伏的“沉默杀手”,早期可能毫无症状,一旦被发现往往已到中晚期。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约48万,死亡病例约37万,占全球近半数。但令人振奋的是,早期胃癌的五年生存率超过90%,而晚期胃癌的生存率不足10%。这场“健康保卫战”的关键,就在于“早发现、早干预”。然而,并非所有人都需要立即做胃镜筛查,哪些人群需要特别关注?本文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,结合最新医学指南和真实案例,为您揭开胃癌筛查的“重点人群清单”。

年龄是胃癌风险的“第一道门槛”。医学研究显示,40岁以上人群的胃癌发病率开始显著上升,这并非偶然。随着年龄增长,胃黏膜细胞更新速度减慢,防御功能下降,长期受到饮食、环境等因素刺激后,细胞更容易发生癌变。我国《胃癌诊疗规范》明确建议:40岁以上人群,无论是否有症状,都应将胃癌筛查纳入健康管理计划。尤其男性风险更高,50-70岁是发病高峰年龄段,这与男性吸烟、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更普遍有关。一位55岁男性患者,平时身体硬朗,因单位体检加入胃镜项目,意外发现胃窦部早期癌变,术后无需化疗,至今健康生活。这个案例提醒我们:年龄是筛查的重要信号,切勿因“没感觉”而忽视。

家族史是胃癌的“隐形推手”。如果直系亲属(父母、子女、兄弟姐妹)中有胃癌患者,您的患病风险是普通人群的2-3倍。这背后可能涉及两类因素:一是共同的生活环境,比如全家长期食用高盐腌制食品,或共同感染幽门螺杆菌;二是遗传易感性,例如遗传性弥漫型胃癌(HDGC)相关基因突变携带者,需从20岁开始定期监测。临床中曾有一位32岁女性,因母亲和舅舅均患胃癌,主动要求进行胃镜检查,结果发现胃体部早期癌变,及时手术后恢复良好。医生强调:家族史不是“判 决书”,但它是筛查的“警报器”,早发现能大幅提高生存率。

胃部疾病是癌变的“温床”。某些胃部疾病被称为“癌前病变”,若未及时干预,可能逐步发展为胃癌。慢性萎缩性胃炎是常见类型,胃黏膜反复受损后,腺体萎缩、肠化生(胃黏膜细胞变成类似肠黏膜的细胞),癌变率达0.1%-0.25%/年。胃溃疡患者中,长期幽门螺杆菌感染导致溃疡边缘黏膜细胞异常增生,病史超过5年者需警惕。胃息肉中,腺瘤性息肉直径>2cm时,癌变风险显著升高,需密切随访。残胃(胃切除术后剩余的胃)因胆汁反流、炎症刺激,术后5-10年癌变风险增加。一位48岁男性患者,因胃溃疡反复发作未规范治疗,3年后确诊为胃溃疡型癌,术后需长期化疗。这个案例警示我们:胃部疾病不是“小毛病”,定期复查胃镜、必要时取活检是关键。

幽门螺杆菌是胃里的“定时炸弹”。这种细菌是胃癌的“头号元凶”,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列为Ⅰ类致癌物。全球约50%人口感染幽门螺杆菌,我国感染率高达55%。它通过破 坏胃黏膜屏障、引发慢性炎症,逐步导致萎缩性胃炎、肠化生,最终可能癌变。感染者患胃癌的风险是未感染者的2-6倍。一位38岁女性患者,因长期口臭、反酸就诊,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且胃黏膜轻度萎缩,经过四联疗法(质子泵抑制剂+铋剂+两种抗生素)根除治疗,1年后复查胃镜未见异常。医生建议:所有成年人应检测幽门螺杆菌,若阳性需根除治疗,治疗后需复查确认根除成功,并定期胃镜监测。

不良生活习惯是饮食与行为的“双重暴击”。现代生活方式中,以下习惯正悄悄推高胃癌风险。高盐饮食是“隐形杀手”,每日食盐摄入量>6克(约一啤酒瓶盖),会破 坏胃黏膜保护层,增加亚硝胺(强致癌物)合成风险。我国东北、西北地区胃癌高发,与腌制食品(如泡菜、咸肉)摄入密切相关。吸烟者胃癌风险增加50%,烟草中的尼古丁、苯并芘等致癌物直接损伤胃黏膜。酗酒者中,长期大量饮酒(每周>14个标准饮酒单位,约相当于1斤白酒)会导致胃部慢性炎症,增加癌变风险。饮食不规律,如暴饮暴食、过度摄入高脂肪食物,会导致胃蠕动紊乱,长期刺激胃黏膜。一位42岁男性患者,长期应酬饮酒、吸烟,每日食盐摄入量超10克,因“上腹痛、消瘦”就诊,胃镜发现胃体癌。医生强调: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胃癌的第一道防线,从今天起,少盐、戒烟、限酒、规律饮食,就是对胃最好的保护。

地域与遗传综合征是不可忽视的“隐性风险”。我国辽东半岛、山东半岛等地区胃癌发病率达30/10万以上,可能与土壤中硒元素缺乏(影响抗氧化能力)、饮食结构(高盐、腌制食品)有关。此外,遗传性肿瘤综合征患者需格外警惕,如林奇综合征(Lynch syndrome)患者,需定期胃镜评估胃部病变风险。

筛查方法中,胃镜是“金标准”,无创检查可辅助。胃癌筛查的核心手段是胃镜,它能直接观察胃黏膜病变,并取活检明确性质。对于高危人群,建议:40岁以上每1-2年进行一次胃镜检查;幽门螺杆菌感染者根除治疗后每1-2年复查胃镜;癌前病变患者根据病情缩短复查间隔(如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化生者,每6-12个月复查)。若因恐惧胃镜而拒绝检查,可先进行无创筛查,如血清胃蛋白酶原检测(反映胃黏膜分泌功能)、幽门螺杆菌呼气试验,若结果异常再行胃镜确诊。

警惕症状是身体发出的“求救信号”。早期胃癌症状隐匿,易被忽视,但以下表现需高度警惕:上腹痛,进食后加重,可能被误认为胃炎或溃疡;消化不良,如反酸、嗳气、恶心,持续>2周;体重下降,未刻意减肥却体重减轻>5公斤;黑便,大便呈柏油样,提示胃部出血。一位36岁女性患者,因“反复腹胀、食欲减退”未重视,3个月后出现黑便,胃镜确诊为胃角癌。医生提醒:症状持续>2周,务必及时就医,切勿拖延。

预防胃癌,从筛查和生活方式调整开始。胃癌的防治是一场“持久战”,而筛查是这场战争的“侦察兵”。年龄≥40岁、有家族史、幽门螺杆菌感染、胃部疾病或不良生活习惯的人群,请将胃镜检查纳入健康计划。同时,保持均衡饮食(每日摄入300克以上新鲜蔬果)、规律运动(每周3-5次有氧运动)、戒烟限酒,从生活方式上筑牢防癌屏障。记住:早期胃癌可能没有症状,但筛查能让你在“无声”中赢得生机。健康是人生最大的财富,主动筛查,是对自己和家人最好的负责。

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,齐鲁制药公益支持

 

分享本文:
的头像

作者:

资深健康领域编辑,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,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。

查看更多文章

网友评论

订阅健康资讯

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、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

我们尊重您的隐私,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

获取最新健康资讯

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,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