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健康,关注健康养生网 -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

首页 国内健康 哪些因素会引发这种肿瘤?

哪些因素会引发这种肿瘤?

2025-09-23 12:07:06
阅读量:1420
健康养生网

文章摘要

讲师:张威威,黄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 

 

讲师:张威威,黄山市人民医院肿瘤科主治医师  

一、首要致病因素:长期接触石棉,是最明确的 “元凶”

提到恶性胸膜间皮瘤的病因,很多人可能没听过 “石棉” 这个词,但它却是目前公认的、最明确的致病因素,超过 80% 的患者都有长期石棉接触史,这个 “隐形杀手” 的危害不容忽视。

石棉是一种天然矿物纤维,过去常被用于建筑、造船、汽车制造、纺织等行业(如制作保温材料、刹车片、防水卷材),因其耐高温、耐腐蚀的特性,曾被广泛使用。但石棉纤维极其细小,一旦在生产、加工、使用过程中释放到空气中,被人体吸入后,会长期沉积在胸膜组织中,持续刺激间皮细胞,经过 20-50 年的 “潜伏期” 后,可能引发细胞恶变,最终导致恶性胸膜间皮瘤。比如一位曾在造船厂工作 15 年的患者,长期接触石棉保温材料,退休 30 年后出现胸痛、气短,最终确诊为恶性胸膜间皮瘤,追溯病因正是当年的石棉接触史。

值得注意的是,石棉接触的危害不仅限于直接接触者,间接接触也可能致病 —— 比如接触者的衣服、鞋子上会附着石棉纤维,带回家后可能导致家人吸入,形成 “家庭内接触”。有研究显示,长期与石棉接触者共同生活的家人,患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风险比普通人高 2-3 倍,这也是需要警惕的点。

二、其他潜在致病因素:辐射、遗传等,虽少见但需留意

除了石棉,还有一些其他因素可能增加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风险,虽然这些因素的致病作用不如石棉明确,且患者占比相对较低,但了解它们也能帮助更全面地评估自身风险。

首先是 “电离辐射”,比如因其他癌症(如肺癌、乳腺癌)接受过胸部放疗的患者,放疗过程中胸膜组织可能受到辐射损伤,长期下来可能增加恶变风险。不过这种情况比较少见,且通常需要大剂量辐射暴露才会发生,普通医疗检查(如胸部 CT)的辐射剂量较低,无需过度担心。比如一位患者 10 年前因肺癌接受过胸部放疗,近期复查时发现胸膜异常,进一步检查确诊为恶性胸膜间皮瘤,医生评估认为放疗可能是辅助致病因素之一。

其次是 “遗传因素”,部分患者没有明确的石棉接触史或辐射暴露史,却确诊了恶性胸膜间皮瘤,可能与遗传易感性有关 —— 即家族中存在某些基因突变,导致个体对间皮瘤的易感性高于普通人。目前已发现部分基因(如 BAP1 基因)的突变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相关,若家族中有类似疾病患者,其他成员的发病风险可能会略有升高,但这种遗传因素的影响远小于石棉接触,无需因此过度焦虑。

此外,“病毒感染”(如猿猴空泡病毒 40,SV40)也曾被认为可能与恶性胸膜间皮瘤相关,有研究发现部分患者的肿瘤组织中存在 SV40 病毒片段,但目前尚无明确证据表明病毒感染是直接致病因素,更多是作为 “辅助因素”,在石棉等主要因素的基础上,可能加速肿瘤发生,这一领域仍在进一步研究中。

三、风险因素的特点:“潜伏期长、剂量相关”,暴露后需长期警惕

了解恶性胸膜间皮瘤致病因素的特点,能帮助有相关暴露史的人更好地评估自身风险,避免因 “暴露时间久、症状未出现” 而放松警惕。

第一个特点是 “潜伏期极长”,从接触致病因素(尤其是石棉)到肿瘤发病,通常需要 20-50 年,甚至更长时间。这意味着很多患者在年轻时接触过石棉,直到退休后或老年时期才出现症状,容易忘记早年的暴露史,给病因追溯带来困难。比如一位 70 岁的患者,确诊时才回忆起 40 多年前曾在纺织厂从事石棉布料加工工作,期间未采取任何防护措施,正是这次早年的暴露,成为多年后发病的 “隐患”。

第二个特点是 “剂量相关性”,即接触致病因素的剂量越大、时间越长,发病风险越高。比如长期在石棉粉尘浓度高的环境中工作(如未通风的石棉加工车间),且未佩戴防护口罩、防护服的工人,发病风险远高于短期、低浓度接触者;偶尔一次短暂接触(如路过石棉施工区域),因接触剂量极低,发病风险几乎与普通人无异,无需过度恐慌。

第三个特点是 “个体差异”,同样是接触石棉,为什么有的人会发病,有的人不会?这与个体的免疫力、遗传背景、是否同时接触其他有害物质(如吸烟)等因素有关。比如免疫力强的人,可能对石棉纤维的损伤有一定修复能力,发病风险相对较低;而吸烟的石棉接触者,不仅肺癌风险升高,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发病风险也可能比不吸烟的接触者略高,因为吸烟会损伤呼吸道黏膜,降低肺部的防御能力。

四、哪些人群属于 “高风险群体”?有暴露史的人需重点关注

结合上述致病因素,以下几类人群属于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高风险群体,需要重点关注自身健康,定期进行相关检查,以便早期发现异常。

第一类是 “从事过石棉相关行业的人群”,包括建筑工人(接触石棉保温材料、防水卷材)、造船工人(船舶的隔热、防火材料多含石棉)、汽车制造工人(刹车片、离合器中曾含石棉)、纺织工人(石棉布料加工)、矿工(石棉矿开采)等,尤其是工作时间超过 5 年、未采取有效防护措施的人群,风险最高。比如一位曾在石棉矿工作 10 年的矿工,退休后每年都会做胸部检查,65 岁时通过 CT 发现胸膜异常,及时确诊并接受治疗,获得了较好的预后。

第二类是 “石棉接触者的家属”,即长期与石棉作业工人共同生活的人,因接触到家人衣服上携带的石棉纤维,属于 “间接暴露人群”,也需要关注自身健康,尤其是出现胸痛、气短等症状时,要及时告知医生家人的石棉接触史,帮助医生准确判断。

第三类是 “曾接受过胸部放疗的癌症患者”,尤其是因肺癌、乳腺癌、淋巴瘤等疾病,接受过较大剂量胸部放疗的患者,在放疗后 10 年以上,需要定期关注胸膜情况,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胸膜增厚、胸腔积液,要警惕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可能,及时做进一步检查。

五、总结:明确病因,是预防和早期发现的关键

总的来说,恶性胸膜间皮瘤的致病因素中,石棉接触是最主要、最明确的原因,其他因素(如辐射、遗传)的影响相对较小,且具有 “潜伏期长、剂量相关” 的特点。对于有相关暴露史的人群,尤其是高风险群体,明确自身的风险因素,能帮助更好地做好预防和健康监测。

预防方面,目前最有效的措施是 “避免石棉接触”—— 对于仍在石棉相关行业工作的人,要严格遵守防护规定,佩戴专业防尘口罩、穿防护服,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;对于普通公众,要避免接触可能含有石棉的旧建筑材料(如老房子的保温层、防水卷材),若需要拆除或维修,应请专业机构处理,避免自行操作导致石棉纤维扩散。

健康监测方面,有石棉等致病因素暴露史的人,即使目前没有症状,也建议从暴露后 20 年开始,每 2-3 年做一次胸部 CT 检查,观察胸膜是否有异常增厚、结节或胸腔积液,以便早期发现病变。若出现胸痛、气短等症状,更要及时就医,主动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,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。

了解致病因素,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预防,也能让有暴露史的人提高警惕,避免因 “不知情、不重视” 而错过早期发现、早期治疗的机会,这对于改善恶性胸膜间皮瘤的预后至关重要。

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,齐鲁制药公益支持

 

分享本文:
的头像

作者:

资深健康领域编辑,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,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。

查看更多文章

网友评论

订阅健康资讯

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、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

我们尊重您的隐私,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

获取最新健康资讯

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,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