胰腺癌患者怎么营养支持?
文章摘要
讲师:乐正宏,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
讲师:乐正宏,蚌埠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肠外科主治医师
门诊中,患者家属拿着饭盒焦急地问医生:“他这几天吃不下饭,体重掉了 5 斤,光靠喝粥根本不够,到底该怎么补营养才好?” 胰腺癌患者的营养支持并非 “多吃补品” 这么简单,而是根据患者的营养状态、胰腺功能、治疗阶段,通过 “饮食调整、肠内营养、肠外营养” 等多种方式,为身体提供必需的能量、蛋白质与营养素,既要缓解营养不良,又要避免加重胰腺与消化系统负担。数据显示,约 60%-80% 的胰腺癌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,若不及时干预,会导致体力下降、治疗耐受性降低、并发症风险升高,因此科学的营养支持是胰腺癌综合治疗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
首先需 “评估营养状态”,明确患者的营养风险等级,为后续营养支持方案提供依据,避免盲目补充或过度治疗。临床中常用的营养评估工具包括主观全面评定法(SGA)、微型营养评定法(MNA),评估内容涵盖体重变化(近 1 个月、3 个月体重下降幅度)、进食量(较平时减少比例)、身体症状(如恶心、腹泻、疼痛对进食的影响)、实验室指标(如白蛋白、前白蛋白、血红蛋白)。根据评估结果,将营养风险分为三级:轻度风险(体重下降 < 5%、进食量减少 < 25%、白蛋白正常)、中度风险(体重下降 5%-10%、进食量减少 25%-50%、白蛋白 30-35g/L)、重度风险(体重下降 > 10%、进食量减少 > 50%、白蛋白 < 30g/L)。例如,一位近 1 个月体重下降 6%、进食量减少 30%、白蛋白 32g/L 的患者,评估为中度营养风险,需在饮食调整基础上,补充肠内营养制剂,避免发展为重度营养不良。
对轻度至中度营养风险的患者,优先通过 “饮食调整” 进行营养支持,在保证易消化的前提下,提升能量与蛋白质摄入,这是最安全、最符合生理需求的方式。饮食调整需遵循 “少食多餐、高蛋白、易消化” 原则:每日分为 5-6 餐,每餐量少但营养密度高,如在小米粥中加入蛋白粉、鸡蛋羹中加入鸡肉末、蔬菜泥中加入豆腐碎;蛋白质选择易消化的来源,如清蒸鱼、去皮鸡肉、鸡蛋、低脂牛奶、酸奶,每日蛋白质摄入量按 1.2-1.5g/kg 体重计算(如 60kg 患者每日需 72-90g 蛋白质);能量补充以碳水化合物为主,如软米饭、面条、山药、土豆,避免高糖食物引发血糖波动;若存在胰酶分泌不足(如脂肪泻),需配合胰酶制剂随餐服用,帮助脂肪与蛋白质消化。例如,一位轻度营养风险的患者,通过 “小米粥 + 蛋白粉 + 清蒸鱼” 的饮食调整,每日能量摄入从 1200kcal 提升至 1800kcal,2 周后体重稳定,体力明显改善,能正常完成日常活动。
若饮食调整后营养摄入仍不足(如进食量 <目标量的 60% 持续 3 天以上),或存在中度至重度营养风险,需及时补充 “肠内营养制剂”,通过口服或管饲的方式,保证营养均衡摄入。肠内营养制剂是根据患者需求设计的特殊配方食品,含有人体必需的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、脂肪、维生素与矿物质,且易于消化吸收,适合胰腺癌患者的胰腺功能状态。临床中常用的制剂类型包括:低脂配方(适合胰酶分泌不足、易出现脂肪泻的患者)、高蛋白配方(适合蛋白质缺乏、低蛋白血症的患者)、糖尿病专用配方(适合合并血糖异常的患者)。若患者能自主吞咽,可将肠内营养粉溶于温水或流质食物中口服,每日 1-2 次,每次 200-300ml;若患者吞咽困难或进食量极少,需通过鼻饲管输注(如经鼻胃管、鼻空肠管),保证每日能量与蛋白质达标。例如,一位中度营养风险且进食量不足的患者,通过每日口服 2 次低脂肠内营养制剂,配合少量日常饮食,1 个月后白蛋白从 31g/L 升至 35g/L,体重增长 2kg,为后续化疗打下了体力基础。
对重度营养风险(如完全无法进食、消化道梗阻、严重感染)或肠内营养无法耐受的患者,需采用 “肠外营养支持”,通过静脉输注的方式,为身体提供必需营养,维持基本代谢功能,避免营养不良进一步恶化。肠外营养制剂主要包括葡萄糖(提供能量)、氨基酸(提供蛋白质原料)、脂肪乳(提供能量与必需脂肪酸)、维生素与矿物质,根据患者体重、肝肾功能、血糖情况计算每日输注量。例如,一位晚期消化道梗阻且无法进食的患者,通过静脉输注肠外营养,每日获得 1500kcal 能量与 60g 蛋白质,虽未实现体重增长,但成功维持了基本体力,避免了因严重营养不良导致的器官功能衰竭;待梗阻症状缓解后,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与饮食调整,减少肠外营养的依赖。需注意的是,肠外营养需在医院由专业医护人员操作,定期监测肝肾功能、血糖、电解质,避免出现感染、肝功能损伤、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。
胰腺癌患者营养支持需 “结合治疗阶段动态调整”,避免营养方案与治疗副作用冲突,影响支持效果。化疗期间,若患者出现恶心、呕吐,需选择清淡、流质的肠内营养制剂,避免油腻配方加重不适;放疗期间,若出现口腔黏膜炎,需将肠内营养制剂温度调至温凉,避免过烫刺激黏膜;术后恢复期,需从肠外营养逐步过渡到肠内营养(如术后 1-2 天开始肠内营养支持),再过渡到半流质饮食,促进胃肠道功能恢复,减少术后并发症;晚期患者若合并严重疼痛,需在镇痛治疗的基础上进行营养支持,避免疼痛影响进食与营养吸收。例如,一位术后患者,术后第 2 天开始通过鼻饲管输注肠内营养制剂,从每日 500ml 逐步增加至 1500ml,术后 1 周过渡到半流质饮食,未出现胰瘘、腹胀等并发症,术后 2 周顺利出院。
营养支持期间需 “密切监测与管理并发症”,及时处理营养相关不适,确保支持方案安全有效。常见并发症及应对措施包括:一是血糖波动,胰腺癌患者易出现血糖异常,肠内或肠外营养期间需定期监测血糖(如餐前、餐后 2 小时),若出现高血糖,需调整营养制剂中葡萄糖比例,或使用胰岛素治疗;二是腹胀、腹泻,多因肠内营养制剂浓度过高、输注速度过快或胰酶不足导致,需降低制剂浓度、减慢输注速度,或配合胰酶制剂、益生菌;三是感染,肠外营养需严格无菌操作,避免导管相关感染,肠内营养需保证制剂新鲜、器具清洁,避免胃肠道感染;四是电解质紊乱(如低钾血症、低钠血症),需定期检测电解质,出现异常时及时补充(如口服氯化钾、静脉输注生理盐水)。例如,一位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出现腹泻,通过降低制剂浓度、减慢输注速度并服用益生菌,3 天后腹泻缓解,继续完成营养支持。
需避免 “营养支持 = 盲目补充补品” 的误区,科学的营养支持需基于患者实际需求,而非依赖高价保健品。部分患者家属盲目给患者服用人参、燕窝、蛋白粉等补品,不仅可能因成分不明加重胰腺负担,还可能因营养不均衡导致效果不佳。例如,一位患者长期服用某高价蛋白粉,但未配合胰酶制剂,导致蛋白质无法消化吸收,反而出现腹胀、腹泻,调整为低脂易消化的肠内营养制剂并配合胰酶后,营养状况才逐步改善。因此,胰腺癌患者的营养支持需在医生或临床营养师指导下进行,根据评估结果选择合适的支持方式与制剂,避免盲目补充。
总的来说,胰腺癌患者的营养支持需遵循 “评估先行、优先肠内、必要肠外、动态调整” 的原则,结合患者营养状态、治疗阶段与症状表现,制定个体化方案。营养支持不是单一的 “补充营养”,而是与治疗、护理紧密结合的综合干预,通过科学的营养支持,既能缓解营养不良,提升患者体力与治疗耐受性,又能减少并发症风险,为胰腺癌综合治疗提供有力保障。
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,齐鲁制药公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