肝细胞癌随访时,怎样高效和医生沟通?
文章摘要
讲师:吕冠海,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副主任医师
讲师:吕冠海,安徽理工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介入科副主任医师
15 分钟的问诊时间,5 分钟在找报告,8 分钟在说无关细节 —— 这样的沟通太浪费
很多肝细胞癌患者随访时都有类似经历:医生叫号后匆忙拿出一堆报告,翻了半天找不到上次的 AFP 数值;好不容易开始沟通,又从 “最近天气变化” 聊到 “家里孩子上学”,等医生提醒 “时间快到了”,才想起还没问 “指标异常该怎么办”。其实,随访时医生的问诊时间通常只有 10-15 分钟,想要在有限时间里解决关键问题,就需要学会 “高效沟通”—— 提前理清重点、精准传递信息、聚焦核心问题,避免把时间浪费在无关细节上。高效的沟通不仅能帮你快速获得关键建议,还能让医生更清晰地判断病情,给出更精准的方案。
可能有人觉得 “和医生沟通就是随便聊”,但对肝细胞癌患者来说,每次随访都是了解病情、调整方案的重要机会,浪费时间就等于浪费了解决问题的机会。尤其是病情有变化时,高效沟通能让医生更快抓住关键,避免因信息传递不清晰导致误判。
提前 “做功课”:沟通前准备 3 样东西,避免手忙脚乱
想要高效沟通,关键在 “提前准备”,不用复杂,只要准备好 3 样东西,就能让沟通更顺畅:
• 整理好的 “关键资料包”:把本次的检查报告(血液单、影像报告)按 “血液 - 影像 - 特殊检查” 的顺序整理好,再放上上次的核心报告(比如上次的 AFP 结果、增强 CT 报告),用回形针别好。比如将 “2024.6 血液报告(AFP 8ng/mL)” 和 “2024.3 血液报告(AFP 5ng/mL)” 放在一起,医生对比时一目了然,不用你再慌乱翻找。如果报告太多,可以用便利贴标注 “重点页”,比如在影像报告的结论页贴便利贴,写 “肝 S5 段 0.8cm 病灶”,医生能直接看到关键信息。
• 写好的 “核心问题清单”:把想跟医生沟通的问题按 “紧急 - 重要” 排序,挑出 3-4 个最关键的,写在纸条上或手机备忘录里。比如 “1. AFP 从 5 升到 8,需要进一步检查吗?2. 白蛋白降低,饮食要怎么调整?3. 下次复查能不能在当地医院做?”,避免临时想起问题又忘记,或东拉西扯说不到重点。问题要具体,别问 “我身体怎么样” 这种宽泛的话,而是聚焦 “指标变化”“治疗调整”“生活建议” 等具体方向,医生才能给出明确答案。
• 记好的 “身体变化笔记”:把随访间隔期间的身体变化简单记录下来,比如 “最近 1 个月每天下午有点乏力,晚上睡眠能睡 6 小时”“饭后偶尔腹胀,持续 10 分钟左右缓解”,不用写得太详细,重点记 “症状、持续时间、频率”。这些细节能帮医生更全面地判断病情,比如乏力可能和肝功能波动有关,腹胀可能提示轻微腹水,提前记下来,沟通时直接说 “最近有这两个变化”,比临时回忆更准确。
之前有位患者随访时,提前准备了这 3 样东西,10 分钟就解决了 “指标异常原因”“用药调整”“下次复查安排” 三个关键问题,离开时还跟医生确认了后续注意事项。而旁边一位没准备的患者,15 分钟过去还在找报告,最后只问了 “要不要忌口”,重要的指标问题根本没来得及说。
沟通时 “抓重点”:说 3 类关键信息,别扯无关话题
沟通时,很多患者容易陷入 “想把所有事都告诉医生” 的误区,结果反而淹没了关键信息。其实,和医生沟通时,只要重点说 3 类信息,就能帮医生快速抓住核心,其他无关话题可以简单带过或不说:
• “指标变化” 要先说:见面后先主动告诉医生 “这次的关键指标和上次比有什么变化”,比如 “医生,我这次 AFP 是 8ng/mL,上次是 5ng/mL,升高了一点;肝功能里的白蛋白从 38 降到 36 了”,不用等医生翻报告问,主动说出来能节省时间,也能让医生第一时间关注到异常。如果指标都正常,就说 “这次 AFP 和肝功能都在正常范围,和上次差不多”,让医生先放心,再聊其他问题。
• “身体不适” 要具体说:说身体不适时,别只说 “我最近不舒服”,而是要具体到 “哪里不舒服、什么时候开始、持续多久、有没有缓解方式”。比如 “我最近一周每天早上起来肝区有点胀,持续大概 20 分钟,吃点东西后会缓解”,而不是 “我肝区不舒服好几天了”。具体的描述能帮医生更准确判断原因,比如 “饭后缓解” 可能和空腹有关,而不是病情变化,避免因描述模糊导致医生过度检查。
• “疑问需求” 要直接说:聊完指标和身体情况后,直接拿出准备好的问题清单,按顺序问 “医生,我有三个问题想请教您,第一个是……”,不用铺垫 “我其实有点担心……”,直接问具体问题,医生会更清晰地解答。比如直接问 “AFP 升高需要做增强 CT 吗”,比 “我担心 AFP 升高是不是复发了,您觉得要不要再检查” 更高效,也能让医生快速给出 “需要” 或 “暂时不用,观察即可” 的明确答案。
要避免说两类话:一是无关的生活琐事,比如 “我邻居家孩子最近考上大学了”“小区里最近在修路”,这些话会占用宝贵的沟通时间;二是过度焦虑的情绪表达,比如 “我会不会复发啊”“这个指标升高是不是很严重”,偶尔提一句可以,但反复说会让医生不得不花时间安抚情绪,反而没时间解答实际问题。如果实在焦虑,可以简单说 “我有点担心指标变化”,医生会在解答问题时一起安抚,不用单独占用时间。
医生说话时 “会倾听”:重点记 3 类建议,别只听 “好不好”
很多患者沟通时,注意力都放在 “医生说病情好不好” 上,却没记住医生的具体建议,导致回家后不知道该怎么做。其实,医生说话时,要重点听 3 类建议,甚至可以用手机记下来,避免遗漏:
• “检查相关” 的建议:比如 “下次复查要做增强 CT,提前一周预约”“如果出现腹痛、黄疸,不用等下次随访,直接来急诊”“两个月后再查一次 AFP,看有没有变化”,这些建议关系到后续的检查安排,一定要记清楚时间、项目和注意事项(比如要不要空腹),避免错过检查或跑错科室。
• “治疗相关” 的建议:比如 “保肝药从每天一次改成每天两次,每次一片”“靶向药副作用太明显,先减量,下周再看情况”“之前的利尿剂停了,换成这个新的,每天早上吃”,用药建议直接影响病情,最好让医生写在病历本上,或自己用手机记 “药名 - 剂量 - 服用时间”,避免记错。如果有不明白的,比如 “这个药和之前的有什么区别”,可以当场问清楚,别回家后再疑惑。
• “生活相关” 的建议:比如 “每天盐摄入控制在 2 克以内,别吃咸菜”“可以每天散步 15 分钟,别快走或跑”“晚上 11 点前睡觉,别熬夜”,这些建议虽然简单,但长期坚持能帮你维护肝功能,降低复发风险。可以记几个关键词,比如 “盐 2 克、散步 15 分钟、11 点睡”,回家后贴在冰箱上提醒自己,下次随访时还能跟医生反馈 “最近按您说的做,腹胀减轻了”。
要是没听清医生的建议,别不好意思问,可以说 “医生,刚才您说的复查时间我没听清,能再跟我说一遍吗?”,医生会很乐意重复,比回家后自己猜更靠谱。之前有位患者没听清用药剂量,回家后按错剂量服用,导致肝功能异常,反而增加了麻烦,所以没听清一定要及时问。
结束前 “做确认”:3 句话收尾,避免遗漏
沟通快结束时,别着急离开,花 1 分钟用 3 句话做确认,能避免因信息遗漏导致后续问题:
• “我总结一下,您看对不对”:简单重复医生的核心建议,比如 “医生,我总结一下,这次 AFP 升高先观察,两个月后再复查;白蛋白降低,饮食上多吃鸡蛋、牛奶;下次复查做增强 CT,提前预约,对吗?”,医生会帮你纠正错误或补充遗漏,比如 “除了鸡蛋牛奶,还可以吃点鱼肉”,确保你理解的建议准确无误。
• “还有没需要我特别注意的事吗”:主动问一句,比如 “除了这些,还有没需要我特别注意的,比如要不要避免什么活动”,医生可能会补充 “最近别提重物,避免腹部用力” 这类细节建议,这些建议虽然没在之前提到,但可能对病情恢复很重要。
• “下次随访我需要提前准备什么吗”:比如 “下次随访除了常规报告,需要带之前的 CT 片吗?”,医生会根据你的情况建议 “下次把这次的增强 CT 片带上,方便对比”,提前知道准备事项,下次随访能更从容,避免因漏带资料浪费时间。
很多患者觉得 “结束了就不用多问”,但这 3 句话能帮你确认所有关键信息,避免回家后才想起 “没问清楚”。比如有的患者没确认复查项目,下次来医院才知道要做增强 CT,没提前预约,只能再跑一趟,反而增加了麻烦。
总结:高效沟通 = 提前准备 + 聚焦重点 + 及时确认
肝细胞癌随访时的高效沟通,不是 “会说话”,而是 “会准备、会聚焦、会确认”—— 提前准备资料和问题,沟通时聚焦指标、不适和需求,结束前确认建议和后续准备。这样既能在有限的问诊时间里解决关键问题,又能让医生更清晰地了解你的情况,给出更精准的方案。
刚开始可能觉得麻烦,但坚持几次后就会形成习惯,后续随访会越来越轻松。如果担心自己记不住,可以让家人陪同,帮忙记录和提醒;如果沟通时紧张,提前把要问的问题和要说的信息写在纸条上,看着纸条说也没关系。记住,高效沟通是为了更好地管理病情,每一次高效的随访,都能为你的健康多添一份保障。
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,齐鲁制药公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