胃癌诊断中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环节
文章摘要
讲师:张国平,安庆市立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
讲师:张国平,安庆市立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
说起胃癌诊断,大多数人会觉得 “做了胃镜、等了病理结果,诊断就结束了”,但实际诊疗中,很多诊断偏差恰恰出在 “不起眼的环节” 上 —— 比如忘记告诉医生既往用药史、活检取样时遗漏关键部位、忽视分期检查的细节。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环节,就像诊断流程里的 “隐形陷阱”,稍有不慎就可能影响结果准确性,甚至耽误后续治疗。
之前有位患者,诊断时没说自己长期吃抗酸药,导致医生误判胃黏膜炎症程度;还有位患者,胃镜活检只取了病灶边缘组织,没取核心部位,第一次病理报告显示良性,复查时才确诊为早期胃癌。可见,重视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环节,不是 “吹毛求疵”,而是对自己健康负责的必要之举。
下面就说说胃癌诊断中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环节,帮你在就医时避开陷阱,让诊断更精准。
第一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:病史细节的完整告知。很多人问诊时,只说 “胃痛、吃不下饭”,却漏掉 “长期吃什么药”“之前做过哪些胃手术”“是否有其他基础病” 等关键信息,可这些细节往往会影响医生的判断。
比如长期服用阿司匹林、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,可能导致胃黏膜损伤,容易和胃癌早期症状混淆;做过胃息肉切除手术的人,胃癌风险会比普通人高,需要更密切的检查;有糖尿病、肾病的患者,做增强 CT 时可能需要调整造影剂剂量。之前有位患者,问诊时没说自己长期吃降压药,医生安排增强 CT 后,才发现降压药和造影剂有相互作用,只能推迟检查,耽误了诊断进度。
问诊时一定要 “知无不言”,哪怕觉得 “这点小事不重要”,也要告诉医生 —— 比如 “半年前查过幽门螺杆菌是阳性”“最近在吃中药调理胃”,这些信息能帮医生更全面地评估病情,避免因信息不全导致误判。
第二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:胃镜活检的取样质量。很多人以为 “只要做了胃镜活检,就能确诊”,却不知道活检取样的部位、数量,直接影响病理结果的准确性,这个环节要是出问题,很可能导致 “假阴性”(实际是癌,却没查出来)。
比如有的病灶表面是炎症,核心部位才是癌变组织,如果只取表面组织,病理结果就会显示良性;还有的病灶很小,分布在胃角、胃底等隐蔽位置,取样时容易遗漏。之前有位患者,第一次胃镜活检只取了病灶边缘的 2 块组织,病理提示炎症,医生觉得病灶形态可疑,建议 1 个月后复查,第二次取了 5 块组织,才确诊为早期胃癌。
做胃镜时,要是医生提出 “多取几块活检”,别觉得 “没必要” 或 “怕痛”,积极配合取样;拿到病理报告后,要是报告显示良性,但症状持续没缓解,一定要主动和医生沟通,看是否需要再次活检。取样越精准,病理结果才越可靠,这一步不能马虎。
第三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:分期检查前的准备细节。确诊胃癌后做分期检查(如腹部增强 CT、胸部 CT)时,很多人觉得 “按要求空腹就行”,却忽略了 “停用影响检查的药物”“告知过敏史” 等细节,这些准备不到位,可能导致检查结果不准确,甚至引发风险。
比如做增强 CT 前,需要停用二甲双胍(降糖药)48 小时,否则造影剂可能损伤肾脏;有海鲜过敏史的人,可能对造影剂过敏,需要提前告知医生更换检查方式;做胸部 CT 时,要是穿着带金属纽扣的衣服,会产生伪影,影响对肺部转移灶的判断。之前有位患者,做增强 CT 前没停用二甲双胍,检查后出现肾功能异常,只能先治疗肾病,耽误了胃癌分期和治疗。
拿到分期检查单后,一定要仔细看 “检查前注意事项”,有不懂的地方及时问医生或护士;检查当天提前到达医院,再次确认准备情况,别因小细节影响检查结果 —— 分期结果直接关系到治疗方案,准备越充分,结果才越精准。
第四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:病理报告的 “二次解读”。很多人拿到病理报告,看到 “腺癌”“高分化” 等字样,只知道 “是胃癌”,却不主动找医生解读报告细节,比如 “病灶侵犯深度”“是否有脉管癌栓”,这些细节对判断病情严重程度、制定治疗方案至关重要,忽视了就可能错过关键信息。
比如病理报告写着 “胃腺癌,侵犯黏膜下层,可见脉管癌栓”,这提示癌细胞可能有扩散风险,需要更积极的术后治疗;要是写着 “侵犯黏膜层,无脉管癌栓”,属于早期胃癌,术后定期复查即可。之前有位患者,没解读病理报告细节,误以为所有早期胃癌治疗方式都一样,错过术后辅助治疗的最佳时机,好在后续随访及时,没有出现复发。
拿到病理报告后,一定要让医生详细解读:“分化程度是什么意思?”“侵犯深度是否影响预后?”“有没有必要做基因检测?” 把报告里的关键信息搞清楚,才能更好地理解后续治疗方案,避免因信息差影响治疗配合度。
第五个容易被忽视的环节:多学科会诊(MDT)的主动申请。对晚期胃癌、病灶特殊(如胃食管结合部癌)或诊断有争议的患者,多学科会诊能集合消化科、肿瘤科、外科等多科室经验,制定更精准的诊断和治疗方案,但很多人不知道 “可以主动申请会诊”,默认 “医生没提就是不需要”,错过了优化诊断的机会。
比如有位患者,胃癌合并肝转移,消化科医生建议先化疗,患者主动申请 MDT 会诊后,外科医生提出 “化疗缩小病灶后可手术切除转移灶”,最终治疗效果远超预期。要是患者没主动申请,可能就按单一科室方案治疗,错过手术机会。
要是你的病情比较复杂,比如病理类型特殊、分期不明确,或者对诊断结果有疑问,别犹豫,主动向医生提出 “是否需要多学科会诊”—— 会诊不是 “麻烦医生”,而是为了让诊断更全面,找到最适合你的治疗方向,这一步对复杂病例来说尤为重要。
还要提醒大家:诊断过程中 “主动沟通” 是避免忽视关键环节的核心。比如不清楚检查前准备,主动问;对报告结果有疑问,主动提;病情有变化,主动告知。之前有位患者,诊断期间每天记录症状变化,复诊时详细告诉医生,帮医生及时调整了检查方案,避免了漏诊。很多时候,不是医生没考虑到,而是患者没主动沟通,导致关键信息被遗漏。
总结下来,胃癌诊断中容易被忽视的关键环节,多藏在 “细节里”—— 病史告知的完整性、活检取样的精准度、检查前的准备细节、病理报告的解读、多学科会诊的申请。这些环节看似微小,却直接关系到诊断准确性。就医时别只盯着 “大检查”,多关注这些细节,主动配合、积极沟通,才能让诊断更精准,为后续治疗打下好基础。毕竟,诊断的每一个小环节,都可能影响最终的健康结局,容不得半点忽视。
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,齐鲁制药公益支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