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注健康,关注健康养生网 - 您身边的健康顾问

首页 国内健康 转移性胃癌和胃癌一样吗?

转移性胃癌和胃癌一样吗?

2025-09-24 16:30:20
阅读量:1930
健康养生网

文章摘要

讲师:任俭,黄山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

 

讲师:任俭,黄山市人民医院胃肠外科主任医师

门诊中常遇到患者问:“医生,我得了胃癌,是不是就是转移性胃癌?” 也有人在确诊转移性胃癌后,疑惑 “既然都是胃癌,为什么治疗方案和别人不一样?” 其实,“胃癌” 是一个统称,涵盖了从早期到晚期的所有阶段,而 “转移性胃癌” 是胃癌发展到晚期的特定状态,两者就像 “水果” 和 “苹果” 的关系 —— 前者是大类,后者是其中的一个分支,但这个分支在病情严重程度、治疗逻辑上,和早期、局部进展期胃癌有天壤之别,不能简单等同。

很多人混淆两者,是因为觉得 “癌细胞都起源于胃,本质没区别”,但实际上,癌细胞是否转移,直接决定了病情的 “全身性” 或 “局限性”:未转移的胃癌,癌细胞主要局限在胃部及周围少量组织,治疗核心是 “清除局部病灶”;而转移性胃癌,癌细胞已扩散到其他器官,治疗核心是 “控制全身病灶进展”,两者的治疗目标、方法、预后都截然不同。

1. 病情阶段:一个是 “局部 / 区域病变”,一个是 “全身病变”

从医学分期来看,胃癌分为 I 期、II 期、III 期、IV 期,其中 I 期到 III 期属于 “非转移性胃癌”(也叫局部进展期或局部晚期胃癌),IV 期则是 “转移性胃癌”。两者的核心区别在于 “癌细胞是否突破胃部局限,出现远处转移”—— 非转移性胃癌的癌细胞可能侵犯胃壁深层、周围淋巴结,但未扩散到其他器官;转移性胃癌的癌细胞则已通过血液、淋巴液等途径,转移到肝脏、肺部、腹膜等远处器官或组织。

比如有位患者,确诊胃癌时,检查发现癌细胞侵犯胃壁全层,且转移到胃周围的小弯侧淋巴结,但未累及其他器官,属于 III 期胃癌(非转移性);而另一位患者,胃癌不仅侵犯胃壁,还转移到了肝脏,属于 IV 期胃癌(转移性)。这两种情况的病情范围完全不同:前者是 “局部 + 区域病变”,后者是 “全身病变”,治疗时需要分别采用 “局部根治为主” 和 “全身控制为主” 的策略。

这种阶段差异还体现在 “病灶数量” 上:非转移性胃癌通常只有 “一个原发灶 + 局部淋巴结转移”,病灶相对集中;转移性胃癌则可能有 “一个原发灶 + 多个远处转移灶”,病灶分散在不同器官,治疗时需要同时兼顾原发灶和转移灶,难度更大。

2. 治疗目标:一个追求 “根治治愈”,一个侧重 “控制延长”

由于病情阶段不同,非转移性胃癌和转移性胃癌的治疗目标也有本质区别 —— 非转移性胃癌(尤其是 I 期、II 期,部分 III 期)的治疗目标是 “根治性切除病灶,争取治愈”,通过手术切除胃部原发灶及受侵犯的淋巴结,配合术前术后的辅助治疗(如化疗、放疗),很多患者能实现长期无瘤生存,甚至彻底治愈;而转移性胃癌的治疗目标则是 “控制病情进展、延长生存期、改善生活质量”,由于癌细胞已扩散到全身,很难通过手术彻底清除所有病灶,治疗以全身治疗(如化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)为主,局部治疗(如手术、放疗)仅用于缓解症状(如出血、梗阻)。

比如 I 期胃癌患者,通过胃镜下黏膜切除术或胃部分切除术,术后无需辅助治疗,5 年生存率可达 90% 以上,很多人能恢复正常生活;而转移性胃癌患者,即使接受规范治疗,5 年生存率也相对较低,治疗的核心是 “让病情稳定,减少痛苦,尽可能延长有质量的生存时间”。有位转移性胃癌患者,确诊时已出现肝脏转移,通过化疗联合靶向治疗,病情稳定了 3 年多,期间能正常饮食、散步,生活质量较高,这就是典型的 “以控制为主” 的治疗效果。

还要注意,非转移性胃癌的治疗可能会 “牺牲部分功能” 以实现根治,比如胃全切手术会影响消化功能,但为了彻底清除病灶,这种牺牲是必要的;而转移性胃癌的治疗则更注重 “平衡疗效与生活质量”,不会为了追求彻底清除病灶而过度治疗,避免因治疗副作用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。

3. 治疗方法:一个 “局部为主 + 全身为辅”,一个 “全身为主 + 局部为辅”

治疗目标的差异,直接导致了两者治疗方法的不同 —— 非转移性胃癌的治疗以 “局部治疗” 为核心,全身治疗为辅助;转移性胃癌则以 “全身治疗” 为核心,局部治疗仅作为补充。

非转移性胃癌的局部治疗主要包括 “手术切除” 和 “局部放疗”:手术是最主要的根治手段,根据病情可选择胃镜下微创手术(早期)、胃部分切除术、胃全切术,同时清扫周围淋巴结;对于无法直接手术的 III 期患者,会先进行新辅助化疗(术前化疗),缩小病灶后再手术;术后若存在复发风险(如淋巴结转移较多、肿瘤侵犯较深),还会进行辅助化疗或放疗,降低复发概率。比如有位 II 期胃癌患者,先接受了胃部分切除术,术后病理提示有 3 个淋巴结转移,于是进行了 6 个周期的辅助化疗,随访 5 年未出现复发。

转移性胃癌的治疗则以 “全身治疗” 为主,包括化疗、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:化疗通过药物杀灭全身癌细胞,控制原发灶和转移灶进展;靶向治疗针对癌细胞的特定分子靶点(如 HER-2),精准打击癌细胞,副作用相对较小;免疫治疗通过激活人体免疫系统,识别并攻击癌细胞,适合部分特定患者(如 PD-L1 阳性、MSI-H/dMMR 患者)。局部治疗在转移性胃癌中仅用于 “缓解症状”,比如胃部原发灶出血时,通过手术或内镜止血;肝脏寡转移灶控制稳定时,通过射频消融缩小病灶;骨转移引起剧烈疼痛时,通过放疗缓解疼痛。有位转移性胃癌患者,出现了严重的胃出血,通过内镜下止血治疗后,再继续进行全身化疗,既控制了出血风险,又不影响后续的全身治疗。

4. 预后情况:一个 “生存期长、治愈可能大”,一个 “生存期相对短、治愈难度大”

预后情况(即病情发展趋势和生存期)是两者最直观的区别 —— 非转移性胃癌的预后相对较好,尤其是早期胃癌,治愈概率高,生存期长;而转移性胃癌的预后相对较差,治愈难度大,生存期相对较短,但通过规范治疗,很多患者的生存期也能得到明显延长。

从生存率来看,非转移性胃癌的 5 年生存率差异较大:I 期胃癌 5 年生存率约 90%-95%,II 期约 60%-70%,III 期约 30%-50%;而转移性胃癌的 5 年生存率通常不足 10%,但这并不意味着 “无药可救”—— 随着靶向治疗、免疫治疗的发展,很多转移性胃癌患者的生存期已从过去的 1-2 年,延长到 3-5 年,甚至更久。有位转移性胃癌患者,确诊时已出现腹膜转移,通过化疗联合靶向治疗,病情稳定了 4 年多,期间能正常陪伴家人,生活质量较高。

预后差异还体现在 “复发风险” 上:非转移性胃癌患者在根治性治疗后,仍有一定的复发风险(如 III 期患者复发风险较高),但通过定期随访和辅助治疗,能有效降低复发概率;而转移性胃癌患者的 “复发” 更多是 “病情进展”,即原有病灶增大或出现新的转移灶,需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,控制病情进一步发展。

5. 患者心态与管理:一个 “积极根治”,一个 “理性带瘤”

由于病情和预后不同,非转移性胃癌和转移性胃癌患者的心态与日常管理重点也有所不同 —— 非转移性胃癌患者更倾向于 “积极配合治疗,争取根治”,愿意为了彻底清除病灶而接受手术、辅助治疗等;而转移性胃癌患者则需要 “理性看待病情,接受带瘤生存”,在配合治疗的同时,更注重生活质量的维护,避免因过度焦虑影响治疗效果。

非转移性胃癌患者的日常管理重点是 “配合治疗、预防复发”,比如术后注意饮食调整(从流食过渡到正常饮食),定期复查(早期每 3-6 个月一次),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,避免因不良生活习惯增加复发风险;而转移性胃癌患者的日常管理重点是 “监测病情变化、缓解症状、提升生活质量”,比如记录体重变化、症状发作情况,及时向医生反馈不适,在身体允许的情况下适当运动(如散步、太极),保持营养均衡,避免因营养不良加重病情。

比如有位非转移性胃癌患者,术后严格按医生建议调整饮食,每天散步 30 分钟,定期复查,5 年来病情一直稳定;而另一位转移性胃癌患者,在接受治疗的同时,培养了养花的爱好,每天打理花草,心态平和,病情稳定了 3 年多,这说明不同病情阶段的患者,通过适合自己的管理方式,都能获得较好的生活状态。

总结来说,转移性胃癌是胃癌的晚期阶段,和非转移性胃癌(早期、局部进展期)在病情阶段、治疗目标、治疗方法、预后情况上有本质区别:前者是全身病变,以控制延长为目标,治疗以全身为主;后者是局部 / 区域病变,以根治治愈为目标,治疗以局部为主。分清两者的不同,能帮助患者更准确地理解病情,理性配合医生制定治疗方案,避免因概念混淆导致的治疗误区。同时要注意,即使是转移性胃癌,通过规范治疗和科学管理,也能有效控制病情,延长生存期,改善生活质量,不必过度悲观。

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,齐鲁制药公益支持

 

分享本文:
的头像

作者:

资深健康领域编辑,拥有10年健康资讯撰写经验,专注于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领域。

查看更多文章

网友评论

订阅健康资讯

定期获取最新健康资讯、专家建议和实用健康技巧

我们尊重您的隐私,不会向第三方分享您的信息

获取最新健康资讯

订阅我们的健康通讯,获取专业的健康建议和最新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