怎么确诊恶性胸膜间皮瘤?
文章摘要
讲师:袁建伟,安庆市立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
讲师:袁建伟,安庆市立医院普外科副主任医师
一、第一步:临床评估 —— 先 “初步判断风险”,为后续检查定方向
确诊恶性胸膜间皮瘤不是上来就做复杂检查,而是先从临床评估开始,医生会通过问诊和基础检查,初步判断你是否有患病风险,避免盲目做检查浪费时间和精力。
问诊的核心是 “了解高危因素和症状”:医生会问你是否有石棉接触史(包括职业和家庭间接接触)、接触时间和强度,是否有恶性胸膜间皮瘤家族史;同时询问是否有胸痛、气短、体重下降等疑似症状,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和变化。比如一位患者有 10 年石棉加工史,近期出现持续性胸痛,医生会初步判断其患病风险较高,后续检查会更有针对性。
基础检查通常是 “胸部体格检查” 和 “胸部 X 光片”:体格检查时,医生会用听诊器听肺部呼吸音,判断是否有胸腔积液(积液会导致呼吸音减弱);胸部 X 光片能快速查看胸膜是否有增厚、胸腔是否有积液,为下一步检查(如 CT)提供初步依据。若 X 光片显示明显异常,会尽快安排进一步检查;若异常不明显,可能会建议先做 CT 明确情况。
二、第二步:影像学检查 —— 锁定 “胸膜病变细节”,排查恶性可能
临床评估后,若怀疑有恶性胸膜间皮瘤风险,会先做影像学检查,重点观察胸膜病变的细节,比如是否有增厚、结节、肿块,以及病变范围,为后续病理检查提供方向,这是确诊前的关键一步。
首选 “胸部增强 CT”,它比普通 CT 更清晰,能显示胸膜病变的厚度、边界、是否侵犯胸壁或肺脏,以及是否有胸腔积液、纵隔淋巴结肿大等。比如增强 CT 发现 “弥漫性胸膜增厚,伴随多发边界不规则的结节,局部侵犯胸壁”,会高度提示恶性可能;若只是局部轻微增厚,边界清晰,良性可能性更大。增强 CT 还能帮助医生判断是否适合做病理检查(如胸腔镜活检的可行性)。
若增强 CT 提示肿瘤可能侵犯胸壁、膈肌或有远处转移风险,会进一步做 “PET-CT”:通过检测肿瘤细胞的代谢活性,判断病变是否为恶性(恶性肿瘤代谢活跃,会在 PET-CT 上显示高代谢灶),同时评估全身是否有转移,为后续分期和治疗方案制定提供依据。比如 PET-CT 显示胸膜病变代谢活跃,且无远处转移,医生会判断为局部病变,优先考虑手术或局部治疗。
三、第三步:病理检查 —— 获取 “肿瘤细胞证据”,确诊的 “金标准”
无论影像学检查提示多么典型,要最终确诊恶性胸膜间皮瘤,必须靠病理检查 —— 通过获取胸膜组织或胸腔积液中的细胞,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恶性间皮细胞,这是确诊的唯一 “金标准”,没有病理证据就不能轻易下诊断。
若有大量胸腔积液,会先做 “胸腔积液细胞学检查”:通过胸腔穿刺抽取积液,离心后取沉淀物做病理涂片,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是否有恶性间皮细胞。这种方法创伤小、操作简单,多数患者当天就能完成,适合作为初步病理筛查。比如一位患者胸腔积液中找到 “异型间皮细胞,具备恶性特征”,会高度怀疑恶性胸膜间皮瘤,但最终确诊还需进一步获取胸膜组织。
若积液细胞学检查未找到肿瘤细胞,或需要明确肿瘤分型,会做 “胸膜组织活检”:这是获取病理证据的核心方法,常用两种方式 —— 一种是 “CT 引导下经皮胸膜穿刺活检”,在 CT 定位下用细针穿刺胸膜病变,获取少量组织样本,创伤小、恢复快,适合病变位置表浅的患者;另一种是 “胸腔镜下胸膜活检”,通过胸腔镜直接观察胸膜病变,获取更大、更完整的组织样本,诊断准确率更高(可达 90% 以上),还能同时处理胸腔积液,适合积液反复出现或病变范围广的患者。比如一位患者积液细胞学阴性,通过胸腔镜活检获取胸膜组织,最终确诊为上皮样型恶性胸膜间皮瘤。
四、第四步:免疫组化检查 ——“区分肿瘤类型”,避免误诊
拿到病理样本后,除了常规染色观察细胞形态,还需要做 “免疫组化检查”—— 通过检测细胞表面的特异性蛋白(标志物),区分恶性胸膜间皮瘤与其他癌症(如肺癌胸膜转移、乳腺癌转移),避免误诊,这是病理诊断中不可或缺的环节。
恶性胸膜间皮瘤的典型免疫组化表现是 “阳性标志物(WT-1、Calretinin、D2-40)表达,阴性标志物(CEA、TTF-1、CK7)不表达”:比如免疫组化显示 Calretinin 阳性、CEA 阴性,结合细胞形态,可确诊为恶性胸膜间皮瘤;若 CEA 阳性、TTF-1 阳性,则更可能是肺癌胸膜转移,而非间皮瘤。
免疫组化还能帮助明确恶性胸膜间皮瘤的 “病理分型”:如上皮带样型、肉瘤样型、双相型,不同分型的治疗方案和预后差异很大 —— 上皮样型对治疗响应较好,生存期相对较长;肉瘤样型恶性程度高,治疗难度大。比如免疫组化确诊为上皮样型,医生会优先考虑化疗联合免疫治疗;若为肉瘤样型,可能会调整为更积极的联合治疗方案。
五、第五步:基因检测(可选)——“寻找靶向治疗靶点”,指导精准治疗
确诊恶性胸膜间皮瘤后,根据病情需要,医生可能会建议做 “基因检测”:通过检测肿瘤细胞中的基因突变(如 BAP1、NF2、CDKN2A 等),了解是否存在可靶向的靶点,或判断患者是否适合某些免疫治疗、靶向治疗,为精准治疗提供依据,尤其适合晚期或复发患者。
比如检测发现 “BAP1 基因突变”,这类患者可能对免疫治疗的响应更好,医生会优先推荐免疫治疗方案;若发现 “MET 扩增”,可能会尝试 MET 抑制剂联合其他治疗;即使未发现明确靶点,基因检测结果也能帮助医生排除不适合的治疗方案,避免盲目用药。
基因检测通常采用胸膜活检获取的组织样本,若组织样本不足,也可采用胸腔积液离心后的细胞样本(液体活检),检测准确率与组织样本相近,且创伤更小,适合无法获取足够组织的患者。
六、确诊流程总结:“临床评估→影像定位→病理确诊→分型指导”
总的来说,确诊恶性胸膜间皮瘤是一个 “循序渐进、多环节配合” 的过程,核心流程是 “临床评估初步判断风险→影像学检查锁定病变细节→病理检查获取恶性证据→免疫组化明确分型→基因检测指导精准治疗”,每个环节都不可或缺,共同确保诊断的准确性。
整个确诊过程可能需要 1-2 周时间,期间需要耐心配合医生完成各项检查,不要因为急于知道结果而催促或省略关键步骤 —— 比如跳过病理检查直接按恶性胸膜间皮瘤治疗,可能会导致误诊误治;若病理检查不做免疫组化,可能会将肺癌转移误诊为间皮瘤,影响后续治疗方向。
确诊后也不用恐慌,明确的病理诊断和分型,能帮助医生制定更精准的治疗方案,比如早期上皮样型患者通过手术 + 辅助治疗,很多能获得较长生存期。积极配合确诊流程,是后续规范治疗的良好开端。
本项目由北京医学检验学会发起,齐鲁制药公益支持